Dr. Chi-Hua Wang
@chihuawang
Dr. Chi-Hua Wang
@chihuawang
Wealth 是使用而不是持有
Future Art Making favors taste over skill.
feasible. The process starts by writing out the obvious steps a user would normally take to complete the action. Make it detailed. List each physical and mental piece of work that’s required,
要建立feasible的系統,要把內容與步驟很具體的寫出來
感覺用那個一天八個三小時在管理事情跟經歷還蠻不錯用的 每次分成三個小時 然後醒著的每一塊三小時我都會設計做三件事情 那其實比如說如果這個時間區塊其實只剩下一個小時 那你也可以趕快列三件比較簡單的事情去做 然後如果接下來的三個小時你可以完整使用 那你也可以列一些比較困難 然後需要深入的事情去做 然後主要每三個小時去review一下自己剛剛時間怎麼花費 它其實可以帶給你一個比較具體的踏實感 知道說你的時間是怎麼被應用 然後也可以知道你精力還是你的思考精力投資在哪裡 然後具體拿到什麼結果 然後我用A4紙紀錄 然後再用盧曼的編號法則去組織這些紀錄 那其實就是很貼切的工作紀錄 而且都還蠻詳細 的 然後我覺得這個之後如果再重新看應該也會非常有用 尤其是在寫週報啊 還是寫日記之類的都可以看著這些想起來
I aspire to Isak Dinesen’s way: work a little every day, without hope and without despair. What a way to live! To make! To be!
無喜無悲的英文翻譯

Interesting article. 值得重新思考 Social Media 對我的意義。
今天在想一件事:習慣、任務、日課到底差在哪裡?
這念頭是被朋友啟樺一句話喚起的。
他說:
「我們這種做知識工作的人,要把一些事當作「日課」來做。
不管你今天心情好還是壞,都要做。
就像和尚念經,不管上課、午課、晚課固定都要念。」
這概念挺有意思的!
因為我過去的確把很多事當成「有空才做」、「想做才做」。
但真的想進步,好像不能只靠心情來決定要不要行動。
▋所以,我開始拆解這 3 個詞到底差在哪
1. 任務
對我來說,任務就是某個情境裡「不得不做」的事。
比如辦公室要交月報、開會、回信,家裡要洗衣服、拖地、倒垃圾。
這些事通常 是環境要求你做,不做就出事。
2. 習慣
它比較像是自己養成的一種自動模式。
多半是因為你覺得做了對你有好處,才會一直做下去。
像是運動、閱讀、寫日記、早睡這些。
但也有反面例子,像抽菸、滑手機...那
... See morea beautiful and easy way to build your digital garden.
I found Sublime at a time when I was really looking to create a digital garden and blog, but found that mainstream or available platforms did not meet my needs. I cannot comfortably express and share my work with the “publish once perfect” culture required by other blogging platforms.
Sublime
... See moreDigital garden and find others taste at Sublime network